
越南粽子「Bánh Chưng」──從端午節認識越南的傳統美食
隨著端午節即將到來,台灣的市場與家家戶戶開始飄出粽子的香氣。粽子不僅是節慶的代表性美食,更承載著濃厚的文化與家庭情感。傳統上,台灣人在這一天會品嚐用竹葉包裹的糯米粽子,紀念愛國詩人屈原,同時也象徵團圓與祝福。
不過您是否知道,其實在越南也有屬於他們的「粽子」呢?越南的粽子叫做 Bánh Chưng(方形粽),雖然與台灣粽子在外觀與節慶時機上有所不同,但同樣是重要的節日美食。越南人主要在 農曆新年(Tết) 吃 Bánh Chưng,作為慶祝新年的重要儀式之一,用來祭祖、祈福並表達對家庭的重視。
台灣粽子與越南 Bánh Chưng 都以糯米為主,內餡常見有豬肉與綠豆,包裹於綠色葉子中,用繩子綁緊再蒸或煮熟。無論是台灣或越南,這道料理都超越了食物本身,是節慶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徵。
它們的差異也同樣引人入勝。台灣的粽子多數呈現三角或金字塔形狀,使用竹葉或月桃葉包裹,內餡變化豐富,有鹹的肉粽,也有甜的豆沙粽。而越南的 Bánh Chưng 則是一種方形的粽子,象徵「大地」,源自越南古老的宇宙觀。它使用一種叫做 dong 葉 的植物葉子包裹,煮熟後呈現自然的深綠色,還帶有一種淡淡的清香。Bánh Chưng 的製作過程也充滿家庭氛圍,往往是幾代人一起準備,邊包粽子邊說故事,是越南年節的重要活動之一。
另一個明顯的差異在於 節慶意義。台灣粽子與端午節緊密連結,紀念屈原;而越南的 Bánh Chưng 則是在農曆新年登場,表達對祖先的敬意,祈求來年平安幸福。
在台灣品嚐粽子的端午節時節,不妨也來認識一下其他文化中與粽子相關的傳統。在越南,Bánh Chưng 是農曆新年期間的重要節慶食品,同樣象徵著家庭、傳承與對祖先的敬意。雖然外型、包裹方式與食用時機各有不同,但這些糯米料理都展現了東亞與東南亞文化中,食物與情感、歷史密不可分的關係。透過了解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,我們能更深刻體會鄰近國家之間的多樣性與共通性,也看見食物如何成為文化故事的載體,跨越語言與國界。